习近平“让人民对改革有更多获得感”温暖人心
发布时间:2015-02-28 | 浏览次数:2809
习近平2月27日上午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次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要科学统筹各项改革任务,推出一批能叫得响、立得住、群众认可的硬招实招,突破“中梗阻”,防止不作为,把改革方案的含金量充分展示出来,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
我们常说:改革为了人民。只有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让改革红利惠及全体人民,才能使人民的切身利益同改革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使改革得到人民更广泛的认同、拥护和支持。因此,习近平总书记的“让人民对改革有更多获得感”道出了百姓心声,温暖人心。
“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必须全面深化改革。当前,我们的改革已进入深水区和攻坚期,面对“险”和“难”,我们必须在战略上勇于进取、战术上稳扎稳打,把时不我待的干劲与静水流深的稳劲结合起来,积小胜为大胜、积跬步致千里。 把“胆子要大”和“步子要稳”结合起来,涵养好后劲和耐力,在深水区中流击水,在攻坚期迎难而上,久久为功,驰而不息。这样,才能推进改革航船驶向更宽阔的水域,才能使改革发展的成果尽快凸显出来,让人民更广泛地感受到改革的实惠。
“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必须自觉简政放权为民服好务。建立“公平、高效、廉洁”的服务型政府,是转变政府职能的基本任务。政府只有把该放的权放开、放到位,把错装在自己身上的“手”换成市场的“手”,最大限度减少对生产经营活动、一般投资项目和资质资格等的审批手续,为企业转型提供“源头活水”,为大力发展中小微企业和服务业扫清障碍,才能为社会提供更广就业门路、更多就业机会,从根本上解决就业难的问题。这也是处理好改革“最先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的关系,突破“中梗阻”,从而提升服务人民的能力,让人民更多地感受到改革的成果。
“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必须优化分配等民生制度。改革能否得到人民的认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改革能否使人民基本生活状态得到明显的改善,能否使人民切身利益得到明显增进。因此,必须着力推进民生制度的建立和完善,织牢民生保障“安全网”。比如,实现城乡并轨,使全体人民公平地享受基本养老保障;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医疗卫生领域,缓解群众看病难的矛盾;以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缩小分配差距为重点,改革收入分配制度,推动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等等。通过优化民生制度,激发社会的创造活力,使改革红利深入社会最基层抵达最广泛的人群之中。
我们常说:改革为了人民。只有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让改革红利惠及全体人民,才能使人民的切身利益同改革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使改革得到人民更广泛的认同、拥护和支持。因此,习近平总书记的“让人民对改革有更多获得感”道出了百姓心声,温暖人心。
“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必须全面深化改革。当前,我们的改革已进入深水区和攻坚期,面对“险”和“难”,我们必须在战略上勇于进取、战术上稳扎稳打,把时不我待的干劲与静水流深的稳劲结合起来,积小胜为大胜、积跬步致千里。 把“胆子要大”和“步子要稳”结合起来,涵养好后劲和耐力,在深水区中流击水,在攻坚期迎难而上,久久为功,驰而不息。这样,才能推进改革航船驶向更宽阔的水域,才能使改革发展的成果尽快凸显出来,让人民更广泛地感受到改革的实惠。
“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必须自觉简政放权为民服好务。建立“公平、高效、廉洁”的服务型政府,是转变政府职能的基本任务。政府只有把该放的权放开、放到位,把错装在自己身上的“手”换成市场的“手”,最大限度减少对生产经营活动、一般投资项目和资质资格等的审批手续,为企业转型提供“源头活水”,为大力发展中小微企业和服务业扫清障碍,才能为社会提供更广就业门路、更多就业机会,从根本上解决就业难的问题。这也是处理好改革“最先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的关系,突破“中梗阻”,从而提升服务人民的能力,让人民更多地感受到改革的成果。
“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必须优化分配等民生制度。改革能否得到人民的认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改革能否使人民基本生活状态得到明显的改善,能否使人民切身利益得到明显增进。因此,必须着力推进民生制度的建立和完善,织牢民生保障“安全网”。比如,实现城乡并轨,使全体人民公平地享受基本养老保障;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医疗卫生领域,缓解群众看病难的矛盾;以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缩小分配差距为重点,改革收入分配制度,推动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等等。通过优化民生制度,激发社会的创造活力,使改革红利深入社会最基层抵达最广泛的人群之中。